9月24日,由西南大學主辦,西南大學柑桔研究所、國家柑桔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四川陶然柑桔新品種研究有限公司聯合承辦的“柑桔種業(yè)創(chuàng)新研討暨早熟新品種推介會”在成都新津天府農業(yè)博覽園舉行。近200位各主產縣(市、區(qū))相關領導、行業(yè)主管部門負責人和相關科研院所科技人員受邀參會。
會上,西南大學柑桔研究所研究員曹立介紹說,西南大學柑桔研究所與四川陶然柑桔新品種研究有限公司緊密合作,十年磨一劍,選育出第6代(6G)雜交柑桔新品種,填補了國際國內無特早熟雜交柑桔的空白,標志著我國雜交柑桔育種技術趕上了歐美、日本等柑桔發(fā)達國家水平,實現了從跟跑到并跑,尤其是在特早熟雜交柑桔領跑世界。
回憶其艱辛的雜交育種過程,曹立研究員百感交集。他從1997年從原西南農業(yè)大學畢業(yè)之后,就分配到原中國農業(yè)科學院柑桔研究所(現西南大學柑桔研究所),從事柑桔輻射誘變育種工作。1999年,日本和臺灣的專家先后應邀來柑桔研究所做柑桔雜交育種的學術報告。在這兩次學術報告會上,他了解到,美國和日本都在投入大量的資金和人力物力,積極地開展有計劃、有組織的雜交柑桔育種研究,而且選育出了默科特(茂谷柑)、清見、不知火等廣受大眾歡迎的雜交柑桔新品種。這些品種綜合了桔子和甜橙的優(yōu)點,水分足、易剝皮、風味足,在美國、日本、中國臺灣一經上市,就受到消費者的熱烈追捧。從此,曹立萌生了從輻射誘變育種轉向雜交育種的念頭,并立志一定要選育出自主產權的雜交柑桔新品種,決心一生只做“柑桔雜交育種”一件事,力爭讓中國雜交柑桔在國際上占有一席之地。
2000年,曹立進入栽培生理團隊,帶領幾名科研助理,在所和課題組的大力支持下,二十年如一日持續(xù)地開展雜交柑桔育種工作。追夢之路困難重重,面臨的第一個難題就是世界級難題——雜交育種需要漫長的周期。農諺說“桃三李四柑八年”,柑桔是多年生木本作物,從種子到開花非常困難,柑桔從播種到開花結果,最短需要8年,最長需要23年。據悉,當時美國育成雜交柑桔成熟新品種平均要28年,日本平均要17年。如何突破雜交育種周期漫長的難題?曹立陷入了深深的思考。轉機來自于彭良志研究員柑桔栽培技術的不斷創(chuàng)新,曹立萌生一個想法,能否用栽培技術加快育種進程,突破育種周期漫長的難關。2000年到2009年,曹立一直在努力嘗試用各種栽培技術縮短雜交柑桔童期。十年磨一劍,到了2009年,第一代縮短童期雜交育種技術初步形成,申請并獲得了國家發(fā)明專利。該項專利技術把柑桔雜交育種經濟成本縮減了90%,時間成本縮短了50%以上。該技術使育種效率比日本技術提升了1倍(日本要4-6年,我們只要2-3年就可以開花結果)。
柑桔的雜交育種還有很多技術瓶頸,花粉與胚囊敗育也是行業(yè)公認的世界級技術難題。國內權威專家認為“好吃的品種都無核,無核的品種無法雜交”。最初幾年,雜交育種很難得到種子,經過大量的柑桔種質資源篩選,找到了一批單胚親本材料,通過雜交實現了單胚無核材料“從0到1”的突破,雜交種子從2002年的個位數,至2006年達到720粒種子,并從這720粒種子中幸運地發(fā)現了一粒神奇的種子,培育出了我國首個大面積推廣、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早熟雜交柑桔新品種“金秋砂糖桔”,目前,該品種在全國已累計推廣約100萬畝。2023年,該品種在云南9月1日已經上市,果園銷售價格高達18元/公斤。
攻克這兩項技術難題后,通過技術的不斷優(yōu)化和大量的雜交組合,獲得了大批量的雜交材料群體,相繼育成了“陽光1號”“川津5號”等雜交柑桔新品種。這些新技術的應用,帶動柑桔研究所其他育種團隊選育出“華美”系列、“尚品”系列和紅韻香柑等一大批柑桔新品種。
隨著新品種不斷涌現,新品種的快速評價與推廣也面臨諸多難題。柑桔研究所通過與四川陶然農業(yè)公司、重慶科正花果苗木公司等龍頭企業(yè)合作,創(chuàng)新建立育繁推品種推廣新模式,促成重慶市北碚區(qū)成功獲批農業(yè)農村部首批國家柑桔區(qū)域性良繁基地,國家柑桔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新津)育種基地建成全國最大的雜交柑桔育種基地。
本次會上,西南大學與四川陶然柑桔新品種研究有限公司簽署的新品種材料轉讓協議,旨在原有合作基礎上,充分發(fā)揮各自優(yōu)勢。(通訊員伍玉松 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張國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