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至21日,2019年后基因組時代生物入侵高層論壇在學校召開。此次會議邀請了生物安全與生物入侵領域的相關專家參加,對近年來我國在后基因組時代生物安全研究的發展歷程與取得的巨大成就,包括基礎與應用研究取得的重大理論與技術突破、學科與人才隊伍建設和學科未來的發展方向進行了充分交流。

4月20日上午,生物安全與生物入侵領域的多個專家參加了由西南大學、中國植物保護學會生物入侵專業委員會和中國昆蟲學會外來物種與檢疫專業委員會主辦的后基因組時代生物入侵高層論壇。
此次會議由學校副校長王進軍和植物保護學院蔣紅波主持,先后有8位專家在會上作報告。
科技部生物技術中心田金強處長作了題為“生物安全威脅及其政策法規與科技應對”的報告,通過與多個國家進行對比,分析了我國當前面臨的生物安全威脅。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孫江華研究員作了題為“松材線蟲的種間互作機制”的報告,系統闡釋了松材線蟲與傳播媒介松墨天牛互作,從而影響寄主植物的過程。天津大學教授張衛文教授作了題為“前沿生物技術的倫理安全挑戰和治理”的報告,講述了前沿科學應該與社會的道德價值觀念緊密聯系,這一觀點得到與會專家的一致同意,同時拓寬了我們的視野。復旦大學楊繼教授作了題為“Keystone Genes vs Invasive Traits — the Post-genomic Approach to Invasiveness”的報告,闡釋了如何利用基因組信息挖掘潛在的靶標防控入侵植物。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李義明研究員作了題為“外來動物的危害及入侵風險”的報告,以美國牛蛙為例,生動的講述該入侵物種如何影響我國物種多樣性。華南大學陸永躍教授作了題為“危險性害蟲紅火蟻高效滅除模式與技術”的報告,全方面講解了如何做好紅火蟻的防治工作。學校蔣紅波教授作了題為“基于橘小實蠅功能基因組學的綠色靶標發掘”的報告,系統介紹了近幾年我院昆蟲分子生態實驗室在橘小實蠅綠色防控方面取得的進展和成果。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萬方浩研究員以“中國入物生物學學科的形成與發展”為題作總結發言,為我國未來入侵生物學科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此次后基因組時代生物入侵高層論壇的順利召開為學校昆蟲分子生態學的研究提供廣闊的思路,也加強了學校與其他高校的合作能力,同時也加快了學校“雙一流”的建設的步伐。
(植物保護學院供稿供圖 編輯 韓笑 審核 周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