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之年。春暖花開,萬象更新,全國“兩會”在春的序曲中拉開帷幕。全國政協委員、學校副校長溫濤教授,全國政協委員、市政協副主席、數學與統計學院陳貴云教授,全國政協委員、文學院院長王本朝教授,全國人大代表、資源環境學院謝德體教授,為民愿發聲,為發展獻計,赴京出席盛會。校園網將根據媒體采訪報道情況,推出“兩會傳真”專題,分享學校代表、委員的“聲音”,聆聽新時代民生的福音,共同期待美好愿景的實現。
黨委宣傳部 黨委網絡工作部
住渝全國政協委員王本朝:注入工匠精神“強”技能
——轉自《重慶政協報》(2019年3月12日報道)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一改把職教歸入教育的慣例,在就業段落著墨頗多,釋放出抓職教就是促就業、抓職教就是抓經濟、抓職教就是抓發展的強烈信號。”3月8日晚,住渝全國政協委員、西南大學文學院院長王本朝談起政府工作報告熱詞——現代職業教育,言語間透著滿滿的欣喜。
當今社會,“就業難”已是共識,“技工荒”亦不容忽視,就業人群與招工企業都在叫苦,供需出現錯位,癥結在哪兒呢?王本朝一邊翻閱著政府工作報告,一邊回憶著職教的來時之路,探尋問題成因之所在。改革開放40年,我國職業教育取得了長足發展,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末,伴隨高等教育擴招,國家把高等職業教育作為發展重點,專科層次的職業教育蓬勃興起,培養了一大批有知識、有技能的勞動大軍。但是,隨著產業轉型升級對人才需求結構的變化和片面追求985、211、重本以及雙一流學校的觀念影響,職業教育在較長一段時期內處于國民教育體系的底端。高職、中職招生數下降;有的讀了高職,畢業后也不愿意從事相關工作,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的新生企業又找不到滿意的人才,“技工荒”由此而來。
“教育是培養人才的,人才是用來使用的,不能片面的將他們劃分為三六九等。”王本朝眉心輕鎖,凝聚著思考的力量,他認為,要解決以上問題,完成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及高職院校要大規模擴招100萬人的目標任務,必須有賴于兩個轉變:一是政策調整的轉變,通過深化改革,著眼于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的有效接軌,直至畢業證書與技能資格證書兩證合一。同時重塑職業學校的評價體系,并建立相應的撥款機制。二是職業教育者自身觀念的轉變,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培養人才,根據市場快速調整人才培養模式,在教學理念、方法、過程等方面對標社會需求,培養高質量的滿意人才。
“要讓‘工匠精神’引領職業教育發展。”隨著交流的深入,王本朝把目光聚焦職教之魂,職業教育怎樣培養未來的大國工匠,讓中國的產品和服務成為世界的質量標桿?“工匠精神”正是題中之義。為此,他建言將工匠精神教育融入職業教育培訓,加快推進課堂教學和一線生產的有機融合,打破體制性障礙,培養出符合國家需要的“大國工匠”,用匠心筑夢,為制造強國助力。而這,還需要全社會對職業教育觀念的轉變,引導國民逐步消除輕視職業教育的觀念,不斷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會地位,樹立以人為本的成材觀、就業觀,吸引更多的高素質適齡人才選擇職業教育。
“職業無分貴賤,關鍵是把合適的人放在合適的崗位上。”這一觀點,被王本朝多次提及。讓合適的人才接受適合的教育,讓專業的人干專業的工作,這是教育的內核,也是就業的內核。
(編輯 韓笑 審核 周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