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之年。春暖花開,萬象更新,全國“兩會”在春的序曲中拉開帷幕。全國政協委員、學校副校長溫濤教授,全國政協委員、市政協副主席、數學與統計學院陳貴云教授,全國政協委員、文學院院長王本朝教授,全國人大代表、資源環境學院謝德體教授,為民愿發聲,為發展獻計,赴京出席盛會。校園網將根據媒體采訪報道情況,推出“兩會傳真”專題,分享學校代表、委員的“聲音”,聆聽新時代民生的福音,共同期待美好愿景的實現。
黨委宣傳部黨委網絡工作部
堅決打贏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
——轉自《人民日報》(2019年3月7日報道 )
著力打好碧水保衛戰,長江保護修復是重要發力點。西南大學資源環境學院教授謝德體代表介紹,2018年,長江重慶段干流水質為優,納入國家考核的42個斷面水質達到或優于三類的比例為90.5%。“截至目前,重慶已累計關閉搬遷256家重污染企業,主城區基本實現沒有燃煤電廠、沒有燃煤鍋爐、沒有化工廠、沒有鋼鐵廠、沒有水泥廠和燒結磚瓦窯。”
謝德體:鼓勵農民工回鄉創業助力鄉村振興
——轉自《中國經濟新聞網》(2019年3月7日報道 )
全國人大代表、西南大學教授謝德體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表示,應鼓勵農民工回鄉創業助力鄉村振興。
謝德體說,改革開放40年來,“三農”問題始終是中央工作的重中之重,連續10年中央1號文件的主題均聚焦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將興農助農惠農工作擺在突出位置。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處于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黨中央國務院聚焦聚力“三農”問題這一短板弱項,適時提出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并先后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政府工作報告中部署規劃了鄉村振興的工作重點、政策措施等。
謝德體說,近年來,城鎮化進程帶來城鄉經濟發展與社會供給不平衡,外出務工成為農村勞動力的普遍心態,農村人口外出務工急劇增加,在家勞動力嚴重匱乏,老弱婦孺留守造成農村“空巢化”,大量耕地撂荒、宅基地閑置、公共基礎設施落后;農村公共生活和社會服務缺失,農民缺乏鄉村振興的主體意識和責任感,部分農戶家庭被動回歸到低投入、低產出的小農經濟模式,農業產業化發展嚴重“空心化”,城鄉發展不平衡的狀況日趨加劇。
他表示,破解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人力資源困局,使農民真正成為鄉村振興的主體,是下好鄉村振興的先手棋,也是新時代推進新農村建設和統籌城鄉發展的關鍵。這不僅需要政府頂層設計、多措并舉、精準施策,更應采取有效激勵措施防止農村人力資源過度流失,鼓勵農民工自愿返鄉創業,主動融入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
長期關注“三農”問題的謝德體教授指出,鄉村振興戰略的落腳點在于堅持農民作為戰略落實落地過程中建設、治理、受益的主體地位,其關鍵在于提升農民干事興業的意識和能力。可以通過組織村民共同出資、出力重修家譜、村史、鄉風等公共議事和集體行動重塑思想文化認同,使全體農民意識到自己在鄉村振興中的主體責任,激發全體農民參與鄉村振興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有力彰顯農民的主體地位。形成鄉村振興內生力量協同機制,奠定村民自治的社會基礎,防止鄉村引入外部力量參與建設、投資、扶貧等行為破壞村民主體地位,不斷提升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使鄉村振興戰略落地落實。
謝德體代表:避免鄉村旅游同質化各種產業要互相融合發展
——轉自《重慶晨報》(2019年3月9日報道 )
鄉村振興,離不開產業支撐。
謝德體認為,要利用農業有效發展空間,構建農村現代產業體系,實現產業興旺及農民持續穩定增收,需要推進農業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謝德體說,自己調研發現,目前鄉村產業發展存在包括產業融合度依然較低,主要產業還依然保持生產、加工、銷售各自為陣的傳統方式,農產品加工以低端產品為主,產業鏈短等現象。
農旅融合的鄉村旅游產品特色不鮮明,各地推出的鄉村旅游形式,主要內容圍繞賞花、采果、吃農家飯展開,同質化現象普遍。
謝德體建議,推進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服務業、旅游住宿業等產業相互融合發展,鼓勵發展與農業產業聯系緊密的鄉村旅游。
全國人大代表謝德體:讓快遞小哥更有獲得感
——轉自華龍網( 2019年3月9日報道 )
你的生活還離得開快遞嗎?近年來,隨著電子商務與快遞物流行業的持續高速發展,快遞從業人員隊伍迅速壯大。“快遞員雖然在城市社會生活中扮演不可或缺的重要功能,卻難以通過辛勤的勞動獲得社會的尊重,快遞員群體的權益保護問題尤為突出。”在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西南大學教授謝德體建議促進快遞從業人員的職業發展和社會融入。
數據顯示,自2014年開始,我國快遞業務量連續5年穩居世界第一,超過美、日、歐等發達經濟體總和,快遞員總數量已經突破了300萬人,快遞業將成為我國最大的行業。
但同時,謝德體也注意到,快遞行業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快遞員難以通過辛勤的勞動獲得社會的尊重,獲得感不強。除購物快遞之外,外賣快遞、眾包快遞等新模式超出了傳統快遞行業的范圍,形成了新的行業規則和行業規范,而相關的法律法規沒有跟上,潛藏諸多社會問題。此外,調查中還發現,快遞公司對快遞員的處罰往往帶有較強的隨意性,這些都是缺乏勞動合同保護所造成的。
“雖然快遞員收入較制造業農民工更高,但這主要是源于超長的工作時間,如果按照工作時間計算,其工資水平并不高。”謝德體表示。
在部分快遞公司內部,還缺乏科學、合理、有效的管理體制和獎懲體系,“以罰代管”成為部分快遞企業的通病,特別是在快遞企業的中下層,對出現工作失誤和客戶投訴唯一“有效”的方式就是罰款和扣獎金等經濟手段。
此外,快遞員在工作過程中還存在諸多社會風險,包括違章騎行電動車、非法販賣個人信息、非法侵害客戶等等,這些社會風險往往因為快遞員工作流動性強導致防范難度增加。
為此,謝德體建議政府積極努力采取各種措施提升快遞從業人員素質,完善快遞從業人員職業保障,加強快遞從業人員城市融入感。
同時,推進快遞行業的立法工作刻不容緩,亟需加快樹立與新模式相適應的行業規則和行業規范。
“提高不同類型、不同公司的快遞員勞動合同簽訂率,能避免勞動糾紛引發的社會問題。”謝德體稱,在確保收益的前提下,還要保障快遞員的工作時間不嚴重超時,加強權益保護,提高工作的滿意度,改變“以罰代管”的管理體制。
謝德體代表:構建農村垃圾長效治理機制
——轉自人民網(2019年3月9日報道)
“各地啟動了農村垃圾綜合治理工作,目前已初見成效,但仍然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全國人大代表、西南大學教授謝德體建議構建農村垃圾長效治理機制。
謝德體指出,隨著農村居民消費能力的增強,農村垃圾產生量也在不斷增加。但是農村地區因為垃圾分類體系的缺失,以至于無論是可回收利用的、易腐易爛的、有毒有害的等等垃圾通通混雜在一起,垃圾量持續增加,如果不及時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收運處理壓力將日益增大。此外,在農村垃圾治理過程中,一些地方由于缺乏統一的規范措施,對引進企業監督和管理乏力,導致工作效率不高。
謝德體呼吁,構建農村垃圾長效治理機制。盡快建立農村垃圾分類體系,出臺針對農村垃圾分類的管理辦法。對農村垃圾實行“二次四分”的垃圾分類規范。即第一次將垃圾按易腐和不易腐分成兩類,易腐類垃圾多為有機垃圾,引導農民喂養牲畜或堆肥還田再利用。第二次將不易腐類垃圾按可回收利用、有毒有害和其他再分成三類。辦法實施初期可實行戶集,村社保潔人員負責分類,待宣傳引導和農戶的垃圾分類容器到位后,再實行戶集戶分類。
謝德體建議,要強化宣傳教育,利用網絡、電視、報紙等媒體手段,宣傳到戶,走進社區,落實個人。同時,垃圾分類教育更要走進學校,利用孩子學習能力強,更容易接受新事物且對家庭成員影響力大的特點,鼓勵孩子帶動家庭生活垃圾分類。通過社區宣傳、學校教育各種渠道,以豐富多樣的媒介方式提高民眾垃圾分類的意識、知識和能力。特別要加大村委會在農村垃圾處理中的積極作為。
謝德體表示,為激發農村居民自覺參與農村垃圾治理,在按照分類規范分類收集垃圾后,對于可再次利用的垃圾,鎮鄉可安排村社保潔人員或引進廢品收購機構定期按照一定的市場價格回收,實現農村垃圾的資源化利用。對于有毒有害垃圾,制定分類補償標準,實行有償收集,給自覺分類收集垃圾的農戶一定的補償,費用可從農村垃圾減量運送費用中支付,以防止有毒有害垃圾可能引發的環境安全事故。
全國人大代表謝德體:護航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
——轉自《人民法院報》(2019年3月10日第07版)
西南大學資源環境學院教授謝德體已擔任全國人大代表七年。謝德體不僅是土壤學的專家,還是長江生態環境的守護者,近幾年的全國兩會,謝德體共提交了幾十份建議,長江生態環境保護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在今年全國兩會上,他又一次帶來了關于長江保護立法的建議。謝德體說:“隨著長江經濟帶國家戰略的實施,未來長江流域既是重點發展地區,也是生態環境重點保護區。”
2018年9月,謝德體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出席了長江經濟帶11+1省市環境資源審判工作推進會。他表示:“環境資源審判不能單打獨斗,需整合各方面的力量,這次會議的召開非常有必要,為今后沿江省市各級法院環境司法協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對于重慶法院的環境資源審判工作,謝德體給予充分肯定。2018年,重慶法院積極發揮審判執行職能,審結一審環境資源案件2209件。支持行政機關履行生態環境保護職責。審結檢察機關和社會組織提起的公益訴訟案件20件,保護環境公共利益。會同相關行政機關出臺辦法,促進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建設。萬州法院打造“長江三峽生態修復司法保護教育基地”,引導當事人在庫區消落帶種植中山杉1.5萬余株,形成江上美景。
謝德體認為,我國環境資源審判專門化建設還處于起步階段,加上環境資源類案件專業性強、涉及面廣、法律政策水平要求高,建議重慶法院著力打造出一支既政治過硬又本領高強的環境資源審判人才隊伍;通過多種形式開展環境司法宣傳,推動全社會樹立生態環境保護法治意識;建立長江經濟帶環境資源審判協作機制,定期開展業務交流等,構建生態環境保護協同共治的新格局。
(編輯 韓笑 審核 周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