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暑假是科研工作攻堅克難、實現躍升的黃金時期,學校各研究團隊正搶抓時間機遇,聚焦科技前沿,鉚足干勁潛心研究,力求取得更多創新突破,奮力跑出科研攻關暑期“加速度”,為學校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學校推出“暑期科研‘加速度’”系列報道,將實時呈現學校師生暑期聚力科技創新、推進科研攀登躍升的昂揚風貌和豐碩成果,彰顯學校持續深化有組織科研,以科技創新支撐高質量發展的新姿態、新進展、新成效。敬請關注!
日前,經濟管理學院徐亞東副教授與北京大學人口研究所博士后林進龍、西南大學商貿學院張應良教授共同撰寫的論文《農村生產性老齡化:理論闡釋、現實約束與優化路徑》在《中國農村經濟》2025年第7期公開發表。研究系統分析了農村生產性老齡化的理論邏輯、現實約束與優化路徑,對于積極應對老齡化挑戰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農村老齡人口的人力資本水平較低,但并非純粹的負擔人口,他們靠自己辛勤勞作獲得收入,持續為家庭和社會做出貢獻。研究團隊經過調研與分析,提出“農村生產性老齡化”這一概念,并借此審視老齡化背景下的中國農村經濟問題。概念的提出一方面揭示了農村社會自古以來所秉持的積極老齡觀,以及在應對老齡化挑戰時展現的經濟韌性和自適應能力;另一方面,也作為一項戰略倡議,對如何應對老齡化和促進小農經濟發展的重新審視,旨在為積極應對中國農村人口老齡化提供理論支撐。
研究分析了在具體實踐中制約農村老齡人口參與生產性活動的因素。研究認為:為有效應對農村生產性老齡化,需提高農村老齡人口的健康水平和人力資本投資水平,增強其社會參與意愿和參與能力;優化土地產權交易方式,全方位實現“愿耕者有其田”;創設并組織農村社會經濟活動,拓展農村老齡人口社會參與機會;破除身份歧視和年齡歧視,著力構建老年友好型農村社會;推進農村生產性老齡化的制度聯動改革,提高政策包容性。
研究界定了農村生產性老齡化的科學內涵,并論證其實現條件和理論價值,為積極應對老齡化提供有力的理論依據,也為分析老齡化問題提供學理支撐。研究得到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后期資助項目(24FJYB058)、重慶市社會科學規劃項目 (2024BS072)及西南大學 2035 先導計劃資助。
擴展閱讀:論文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