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 目:G(3900)之謎:P波近閾雙介子共振態
時 間:2025年6月27日(星期五)14:30
主講人:王俊璋
地 點:立惠樓(第13教學樓)小階梯教室
主辦單位: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
主講人簡介:王俊璋,重慶大學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2016年獲得蘭州大學物理學基地班專業學士學位,2022博士畢業于蘭州大學理論物理專業。2022年至2025年在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25年3月加入重慶大學物理學院。研究興趣包括奇特強子態、強子譜和強子結構、有效場論、手征有效場論和強子強子相互作用等。
講座簡介:
早在2007年,BaBar電子正負對撞實驗在研究正反粲介子的散射截面時首次觀測到一個增強結構,被命名為$G(3900)$。這個結構的性質非常奇怪,因其質量位于傳統粲偶素態$\psi(3770)$與$\psi(4040)$之間,故其本質在過去十余年中始終未被很好理解。2024年,BESIII實驗通過最新的測量以超過$20\sigma$的顯著性再次確認了$G(3900)$的存在,為該結構的真實性提供了有力證據。在我們最近的研究中,我們鑒別出$G(3900)$很可能對應一種特殊類型的奇特強子結構,即一種$P$波近閾雙介子共振態。這一解釋隨后也得到了其他理論工作的支持。若該解釋能夠在未來獲得更多實驗和理論的進一步驗證,則$G(3900)$或將成為首個被確認的$P$波分子型多夸克態成員,這對新強子態家族的認識具有重要意義。更為有趣的是,我們在一個統一的介子交換模型框架下,同時描述了多個著名的多夸克態候選者,包括$X(3872)$、$T_{cc}$、$Z_c(3900)$以及$G(3900)$。在該理論框架中,$X(3872)$和$T_{cc}$被解釋為$S$波束縛態,$Z_c(3900)$為$S$波虛態,而$G(3900)$則是$P$波共振態。這一系列結果有望為我們理解多夸克物質的形成機制提供新的視角與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