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地理科學學院曾思博、蔣勇軍教授團隊在自然期刊旗下子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了題為《全球綠化逆轉了升溫對碳酸鹽風化造成的負面影響》(A greening Earth has reversed the trend of decreasing carbonate weathering under a warming climate)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發現過去幾十年全球植被綠化促進了碳酸鹽風化即巖溶作用產生的大氣CO2捕獲,同時證實了未來全球巖溶區的生態修復工程或可成為調控巖石風化碳匯的潛在抓手,這些發現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與應用價值。

大陸巖石風化是調控全球氣候的重要地球化學過程,碳酸鹽的風化(即巖溶作用)由于其快速的動力學特征,可在短期高效產生大氣CO2(即碳匯)的捕獲。近幾十年,全球許多地區持續開展生態修復工程,產生了重大的生態效益,如植被綠化以及生態系統碳匯的增加。碳酸鹽的風化過程與地表植被變化緊密相關,近年來全球一些案例研究發現植被綠化或許與碳酸鹽的風化強度變化有關,但一直缺少研究系統評估全球植被綠化對碳酸鹽風化(及其大氣CO2捕獲)造成的影響。
針對這一問題,地理科學學院巖溶研究團隊評估了過去近40年中國西南以及全球巖溶區碳酸鹽風化強度與相關碳匯通量,發現這些地區的碳酸鹽風化強度(以[HCO3-]為指示)與植被綠度變化呈現顯著的正相關關系。中國西南巖溶區在植被綠化的驅動下,碳酸鹽風化產生的[HCO3-]和碳匯通量分別增長5.8%和6.1%,同期全球碳酸鹽巖區綠化導致的[HCO3-]上升達2.4%。此外,研究團隊進一步揭示,未來全球的持續暖化將對碳酸鹽風化強度產生負面影響,而植被的持續綠化與生產力的提高或可逆轉這一趨勢。
這些發現以研究論文的形式發表,西南大學為論文完成第一單位,曾思博教授為論文第一作者與通訊作者,合作單位包括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與德國卡爾斯魯厄理工大學。該研究得到了西南大學2035科技先導計劃項目、重慶市科委院士專項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大力支持。
論文鏈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5-57899-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