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月十二日,長壽區龍河鎮保合村,市民正在游玩。首席記者 龍帆 攝\視覺重慶
白墻青磚的民居,掩映在大片的梨花、桃林間;村里還有保合書院、鄉情館、非遺展廳……這是3月12日,重慶日報記者在長壽區保合村看到的景象。
從前破破爛爛的村莊,因為基礎設施的改善、文化品質的提升,搖身一變成了宜居宜業的大美鄉村。
2020年7月,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和市委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行動計劃,市委宣傳部和市教委啟動了“十校結百村·藝術美鄉村”活動。重慶大學、四川美術學院、重慶郵電大學等10所高校,分別與忠縣、奉節、石柱等區縣的有關鎮村結對子,開展藝術助力鄉村文化振興的行動。
西南大學對保合村“藝術美鄉村”的文化幫扶,讓保合村有顏值、有氣質。
發掘獨特的文化品牌
保合村所在的龍河鎮距離重慶主城有1個多小時車程,是全市88個鄉村振興試點示范鎮之一。
池塘、橘林、民居,構成一幅絕美的鄉村美景。12日,記者抵達保合村,只見廣闊的柑橘地里,金黃的果實沉甸甸地掛在枝頭,一望無垠。
“全村有橘林4500多畝。”龍河鎮人大主席沈洪英介紹,保合村所在的龍河鎮是長壽柑橘種植面積最大、品種最多的鎮。從3月到12月,保合村均有不同品種的柑橘掛果。橘文化,成為保合村獨特的文化品牌。西南大學美術學院組成專業教師團隊在摸清當地經濟、環境、歷史等基本情況后,最終拿出“長壽慢城·橘香福地”的文化創意方案,包括打造“橘文化節”,設計“一院一品”等景觀。
西南大學為保合村設計的橘娃、壽爺、旺財等文化IP形象,以及在此基礎上衍生的柑橘禮袋、橘子糖包裝、可折疊環保包等文創產品,讓村里干部和群眾喜歡得很。
“活化”鄉村文化資源
在保合村秀才灣,流傳著一個故事:清初,一楊姓人家自湖北麻城遷入保合村。楊公設館授徒,其中童生8人,配伙夫1名。參加縣城童試,9人皆中秀才。
現在,楊氏祖居已更名保合書院。門口,是書生用功讀書的雕塑。進得書院,左右兩邊墻壁分別是“八生趕考”和“耕讀賦”的浮雕圖。國學室、書法室、圖書室,書院洋溢著儒雅濃郁的書香氣息。
有趣的是,書院里,不僅有“跋山涉水”模擬趕考的VR情景體驗,還有“鄉試-中試-殿試”等闖關游戲,讓游客在模擬趕考中學習知識。
“每到周末,大概有五六百名游客來看書、游玩。”書院工作人員介紹,保合書院也成為保合村獨特的文化IP之一。
在保合村村史館,有圍繞耕讀文化開發的72種文創產品;還有用石磨、煤油燈、織布機等實物,展示保合村的發展史。這讓當地特色的鄉村文化資源很好地“活化”起來。
藝術促進鄉村產業升級
“藝術美鄉村”,不僅美化了人居環境,提升村里文化品質,也促進鄉村產業升級。
65歲的甘雨林外號“甘麻花”,他做的麻花是區級“非遺”。如今,甘雨林建起工作室,麻花有了古色古香的包裝袋,生意越做越好了。
保合村的發展還帶動了不少外出打工的村民返鄉,黃鳳就是其中之一。去年10月,黃鳳和丈夫辭去城里的工作,回村辦起民宿。暖色色調、回廊里掛滿畫作,西南大學團隊為黃鳳家打造的民宿頗有些藝術格調。“一間房一晚租100多元,一個月大概能有五六千元的收入。”黃鳳喜嗞嗞地說。
市委宣傳部有關工作人員介紹,在“十校結百村·藝術美鄉村”活動基礎上,下一步還將鼓勵有藝術特色的各級各類學校與鎮村“結對子”,開展更多的鄉村文化建設。
本報首席記者 李星婷 見習記者 張凌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