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帶領團隊先后深入云貴川渝等13個省(市、自治區)的134個區縣、15.8萬農戶家中開展脫貧攻堅相關評估工作,撰寫各類評估報告和決策咨詢建議累計達315萬字,用專業知識推廣脫貧經驗、助力鄉村產業發展,她被稱為脫貧攻堅工作的“質檢儀”。她就是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西南大學精準扶貧與區域發展評估研究中心主任廖和平。
幾年前,西南大學通過競標,承擔國家精準扶貧工作成效第三方評估和貧困縣退出評估檢查等重大專項任務,廖和平是項目主要負責人。
從那時起,她就如同“質檢儀”一般,一頭扎進工作中。根據相關標準,她所在中心對精準扶貧工作成效和貧困縣退出評估制定了詳細的調查問卷。比如國家貧困縣退出專項評估,對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問卷涉及教育、醫療、住房等幾大類共166個問題。
在調查過程中,調查組堅持“走最遠的村,訪最窮的戶”,去海拔近2000米或往返步行20公里的山頭,掌握基層最真實的情況。“除了入戶調查,我們還會對基礎設施建設、教育、社會保障等方面進行評估,通常選擇當地變化最小、最薄弱的方面進行評估調查。團隊從來不輕信當地的材料,而是堅持實地走訪調研。”廖和平說。
在評估過程中,除了政策落實、減貧成效、精準幫扶、資金管理等方面的評估外,廖和平也帶領團隊總結成功的脫貧做法,為政府提供值得推廣借鑒的經驗。
貴州省安順市平壩區的塘約村,只用了3年時間,就將農民年人均純收入由不到4000元提高到去年的8000元,實現了從國家級二類貧困村向“小康示范村”的嬗變。
“塘約村飛速發展的根本原因,在于當地土地產權改革盤活了土地資源。”廖和平分析道,比如當地以4畝土地為一股,讓老百姓以自己的承包地入股,規模化打造獼猴桃、辣椒等產業基地。同樣,宅基地也可入股相應公司,進行民宿打造和包裝;林地則用于開發鄉村旅游等,“老百姓是經營自己的公司,因此積極性非常高。”
幾年時間里,廖和平帶領團隊一共調研了134個區縣、1978個鄉鎮、3170個行政村,不僅開展貧困縣退出評估檢查和精準扶貧工作成效第三方評估,還撰寫各類評估報告和決策咨詢建議累計達315萬字,為地方政府提供1246條脫貧攻堅工作建議,得到國務院扶貧辦、中國科學院和有關省市地方的高度肯定和采納。
“多年的田野調查和研究實踐讓我感到,優化貧困地區國土資源利用,是盤活深度貧困地區‘沉睡資源’、提高脫貧致富內生動力的重要保障。”廖和平感慨道。
“通過廢棄村莊用地復墾和低效宅基地再利用等方式,可以盤活鄉村‘沉睡’的資源。”廖和平分析道,以巫山縣為例,團隊為其完成了《巫山縣土地整治規劃》編制工作——在遷出區,重點安排加強生態修復的土地整治項目,探索以地入股和以房聯營的操作路徑,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業、特色生態產業和民宿業等;在安置區,優先利用村內閑置和低效土地安置移民,依托產業園區轉移就業,實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目標。
廖和平表示,此次獲得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是榮譽,更是一份責任,自己和團隊將繼續探索農戶共享產權的投資、以地入股、以房聯營等方式,運用專業知識助力鄉村振興,幫助鄉村“資源用起來、產業活起來、農民富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