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期間,怎樣讓觀影變得更有意義?近日,西南大學師生在“云端”開展了電視劇《山海情》的交流活動。包括老師、學生在內的二十余人在線上圍繞《山海情》這部電視劇背后的創作特點和時代精神進行探討,重溫那段脫貧攻堅的崢嶸歲月。
《山海情》講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在國家扶貧政策的引導下,在東西部扶貧協作下,西海固群眾移民搬遷,將“瘠苦甲天下”的“干沙灘”變為“金沙灘”的奮斗故事。西南大學教授董小玉認為,脫貧攻堅是跨世紀的偉大工程。這部電視劇歌頌了一批批在脫貧攻堅工作中忘我奉獻、扎根基層的扶貧干部,歌頌了一代代持之以恒、艱苦奮斗的農民群眾。劇中馬得福投入扶貧工作的身影,讓我想到了焦裕祿;凌一農擔當道義的雙肩,讓我看到了朱有勇、林占熺等。正是這些人的努力,才讓扶貧工作有效開展,才讓更多農民富起來、站起來、強起來!
“東西部扶貧協作,形成了一條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感紐帶。”博士李林原說道,“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劇中陳金山、吳月娟等扶貧干部代表的不僅僅是福建,更體現出祖國各地區人民心心相連、血濃于水的民族情懷”。
“扶貧先扶智,白校長與郭閩航的堅守讓我看到了教育扶貧的無限可能。”碩士王鵬輝說,“讓孩子多學一天知識,對未來就多一點幫助。不起眼的農村小學給孩子們播種下希望的種子,在奮進的征程中終會長成繁茂的參天大樹”。
“率直、真誠、善良的凌一農教授最令我感動!”碩士羅媛婧分享道,“凌教授身擔技術扶貧重任,以身作則,將科研成果播撒在農村大地上。他有擔當,有激情,有血性,是科研工作者的楷模”。
與會師生一致認為,就像《山海情》這樣,一部好的作品是一曲個人與時代一同奏響的交響樂章,能讓我們在觀影中實現情感共鳴、思想啟迪與價值認同。(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李蕾)
責任編輯 盧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