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勁松(西南大學檔案館、校史館、博物館副館長,文化傳播研究中心副主任,重慶市散文學會副會長,北碚區作家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文化強國藍圖,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日趨活躍。因此,在成渝經濟區和雙城概念基礎上,從文化視角,建設川渝地區嘉陵江文化藝術長廊,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時代價值,也具有可行性。
首先,嘉陵江流經四川重慶多個區市縣,自然與文化資源優越。嘉陵江發源于秦嶺,向西南穿大巴山,至四川省廣元市昭化納白龍江,向南流經南充到合川先後與涪江、渠江匯合,到重慶市注入長江,全長1,119公里,流域面積近16萬平方公里,是長江支流中流域面積最大,長度僅次于漢水,流量僅次于岷江的大河,川渝境內有四川的廣元、劍閣、南充、蒼溪、閬中、南部、儀隴、蓬安、武勝,重慶的合川、北碚、沙坪壩、江北區,自然景觀優美,人文歷史厚重。
其次,這條線路,歷史文化名鎮、點多,文化藝術基礎厚實。諸如廣元的三國文化、劍門關文化,蒼溪的農業園區,蓬安的周子古鎮,南坪的青居古鎮,閬中三國古城(張飛)、儀隴的朱德同志舊居,以及蒼溪、蓬安等地紅四方面軍嘉陵江戰役遺址,合川的淶灘古鎮與釣魚城遺址、北碚的抗戰文化遺址(含嘉陵江邊盧作孚紀念館、復旦大學抗戰內遷遺址)、沙坪壩的磁器口明清風情街及抗戰沙磁文化區以及著名的紅巖村、渣滓洞、白公館等革命歷史紀念館,江北區北濱路現代重慶風情等等。
所以,加強川渝文化藝術合作,打造嘉陵江流域藝術與文化長廊,條件得天獨厚。具體建議如下:
1、設立共同課題,組建隊伍,對嘉陵江川渝兩地沿線歷史文化與自然景觀進行調研、整理。
2、建立川渝地區嘉陵江沿線區市縣文聯聯誼會,或者川渝地區嘉陵江沿線作家(美術家、音樂家、攝影家)聯誼會,開展相關活動。
3、開展川渝地區文學藝術家嘉陵江采風行,根據實際情況,每年四川、重慶各搞一個城市,交叉進行。
4、成立川渝地區嘉陵江歷史紀念場館與博物館聯盟,對四川重慶游客讀者免費開放。
5、川渝兩地共同辦好《嘉陵江》文學雜志,舉辦每兩年一度的嘉陵江畫展或影展。
6、建立嘉陵江川渝藝術學校聯動機制,組建川渝兩地嘉陵江沿線的美術、音樂專業育人聯盟,開展藝術交流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