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第二屆全國油菜生物學學術研討會在西南大學閉幕。在兩天的活動時間里,來自全國150多位油菜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圍繞新時期油菜前沿技術和未來發展方向進行討論交流。
▲研討會現場。記者王麗 攝
本次研討會由西南大學主辦, 重慶市農學會油料專委會和重慶市科技青年聯合會協辦。研討會設置了大會主題報告,青年科學家和青年學者報告等22場報告,討論內容涵蓋了當前油菜研究的主要領域,包括油菜品質形狀、油菜基因組學及基因編輯技術在油菜上的應用等方面的研究。
15日上午,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培武作了題為《食用植物油品質與風味檢測研究進展》的主題報告。李培武認為食用油風味是消費者選擇食用油種類的主要因素,直接影響到油脂品質與競爭力。而食用油風味的檢測頗為復雜,一旦檢測方法落后將導致食用植物油脂的真假與優劣難辨,不能滿足人民對高質量食用油鑒別的需求。近年來,他帶領團隊先后創建出原位識別直接檢測技術、油脂分子及特質成分高靈敏檢測方法等,大大提高了油料油脂品質。
李培武指出,未來植物油料油脂質量安全檢測將是 “靈敏、特異、快速、便攜、高通量”的。檢測實驗室將向智能檢測實驗室發展,通過構建油料質量安全智慧云平臺,對油料品質、產量、品種等進行關聯預測,推動油料油脂高質量發展。
14日上午,西南大學農學與生物科技學院教授李加納作了題為《甘藍型油菜黃籽性狀的分子調控》的主題報告。李加納介紹,通過甘藍型油菜黑籽優良親本轉育成遺傳穩定的黃籽優良親本,具有周期長、難穩定的問題,這些問題也極大地限制了甘藍型黃籽油菜的選育。如果搞清甘藍型油菜的A和C亞基因組同源基因對類黃酮代謝途徑的協同調控機制及進化規律,將會極大促進甘藍型黃籽油菜育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