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能夠提高師生乃至全民的審美與人文素養,成為各級各類學校協力創造美好教育,全民共同奮斗、參與創造和積極享受幸福美好生活的引擎與助推器。
中辦、國辦近日印發《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強調要“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為目標,弘揚中華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把美育納入各級各類學校人才培養全過程,貫穿學校教育各學段,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美,絕對不是膚淺的漂亮,奢華的物質享受。《意見》開篇就明確定義,“美是純潔道德、豐富精神的重要源泉”,而“美育是審美教育、情操教育、心靈教育,也是豐富想象力和培養創新意識的教育,能提升審美素養、陶冶情操、溫潤心靈、激發創新創造活力”。與動物按照本能生存相比,人的最大不同正如馬克思所說,“人類按照美的規律建造”。美就是人按照美的規律進行實踐的智慧、創造性和自我凈化等本質力量的顯現;美育就是按照美的規律提高自身和社會生活精神內涵的教育。
新時代賦予中華美育精神新內涵
《意見》在很多重要段落都提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華美育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結合,一氣貫通了中華傳統美育精神和新時代美育的獨特內涵,以“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靈,增強文化自信”“努力培養心靈美、形象美、語言美、行為美的新時代青少年”。
追求美和以美育人,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如《論語·學而》中的“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詩·大序》中的“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孟子·盡心(下)》中的“充實之謂美”,北宋張載《正蒙·中正》中的“充內行外之謂美”,等等。追求文質彬彬、悅神悅志、美善相樂、禮樂結合等育心形、育美德、育神志的大美教育,源遠流長,影響至今。
習近平總書記10月23日給中國戲曲學院師生的回信中強調,要“引導廣大師生堅定文化自信,弘揚優良傳統,堅持守正創新……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新時代美育,是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進程中,中華美育精神的繼承、發揚與創新,是歷史邏輯、現實邏輯和理想邏輯的統一。
新時代學校美育的實踐指南
《意見》明確新時代美育的全面、全員、全程、全科、全方位特點,對大中小幼和職業教育的美育目標、課程、教材、教學、教師、特色辦學、設施場館、督導評價、法規制度、學科建設等,進行了系統表述。
開齊開足上好美育課程,是“剛性要求”。藝術的靈魂是美,是對美的最為典型的表達式,所以學校美育課程以藝術課程為主體,主要包括音樂、美術、書法、舞蹈、戲劇、戲曲、影視等,各教育階段要開設藝術必修和豐富的選修課程,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要與專業教育、創新創業教育結合。美育實踐活動要“面向人人”,“建立常態化學生全員藝術展演機制,大力推廣惠及全體學生的合唱、合奏、集體舞、課本劇、藝術實踐工作坊和博物館、非遺展示傳習場所體驗學習等實踐活動,廣泛開展班級、年級、院系、校級等群體性展示交流”“學校與社會公共文化藝術場館、文藝院團合作開設美育課程”“推動高雅藝術進校園”。藝術優生教育在“掌握必要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基礎上,著力提升文化理解、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創意實踐等核心素養,幫助學生形成藝術專項特長”,參與藝術團展演活動,遴選優秀學生藝術團參與國家重大演出活動。倡導學科美育與跨學科美育課程,“堅持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加強各學科有機融合”“充分挖掘和運用各學科蘊含的體現中華美育精神與民族審美特質的心靈美、禮樂美、語言美、行為美、科學美、秩序美、健康美、勤勞美、藝術美等豐富美育資源”。這些美所表現出來的各具創意的形式,如造型、色彩、節奏、韻律、和聲、語言、篇章、結構、符號、模型、公式、定律、規則、制度等,都是中華民族和人類求真、向善、愛美本質力量的顯現。因此要不斷拓寬課程領域,逐步增加課時,豐富課程內容,大力開展以美育為主題的跨學科教育教學和課外校外實踐活動。
《意見》給出了確保學校美育實施與發展的幾個硬核杠桿。美育學科建設,是撬動美育創新和向縱深發展的杠桿,要在專業藝術學科、藝術師范教育和美育基礎理論等三個層面進行美育研究,“整合美學、藝術學、教育學等學科資源”“建設一批美育高端智庫”。美育評價,是撬動美育實施的杠桿,探索將美育的藝術類學科(音樂、美術、書法等)納入中考試點和高中學業考試,優化考試方法;高校學生至少要修2個公共藝術學分才能畢業,美育工作納入本科教學評估、“雙一流”建設成效評價;美育政策落實、推動學校美育工作等,納入教育督導評估;要“利用現代技術手段促進客觀公正評價”,即美育評價的信息化、智能化等。多方面、多因素共同構成了撬動美育系統現代化進程的杠桿,推動學校美育“到2035年,基本形成全覆蓋、多樣化、高質量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學校美育體系”。
學校美育助力“美好生活”建設
《墨子》中說,“食必常飽,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麗;居必常安;然后求樂”,進而引導人們耳知其樂、目知其美、口知其甘、居知其安,切不可探求錦衣玉食、豪宅極樂。這就是中國傳統美學和美育重要的辯證思想。
在物質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今天,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而如何引導人們去積極享受、奮斗追求和參與創造這個“美好生活”,美育可以發揮特有作用。
美好生活是民生有保障的“好生活”,與精神充實積極愉悅的“美生活”的有機統一。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奪取脫貧攻堅戰全面勝利,堅決完成這項對中華民族、對人類都具有重大意義的偉業。學校美育則以精神扶貧和教育扶貧與之呼應,“健全面向人人的學校美育育人機制,縮小城鄉差距和校際差距,讓所有在校學生都享有接受美育的機會”,從美育全科教師、課程教學、高校浸潤計劃、城鄉學校共享等方面“建立美育基礎薄弱學校幫扶機制”。
因此,美育不僅是學校教育的事情,還是國家發展戰略和人民幸福生活的組成部分,是促進美好生活,將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增強文化自信,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結合起來的助推器。這是新時代美育更深層、更重要的使命。一個“充滿活力、多方協作、開放高效的”,凝聚了中華傳統美育精神的新時代“學校美育新格局”必將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