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訪談|2020重慶文旅會特別報道 西南大學: 學行“天下” 開創教育對外開放工作新格局 專訪西南大學副校長王進軍
西南大學副校長 王進軍
在高等教育國際化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在學校“雙一流”建設關鍵階段,西南大學緊緊圍繞第三次黨代會確立的“三步走”奮斗目標,強化頂層設計,巧抓機遇,開拓創新,苦干實干,國際化發展成效明顯,多項國際化指標實現倍增。目前,西南大學與43個國家和地區185所大學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關系,開辦了1個非獨立法人中外合作辦學機構、6個中外合作辦學項目,赴國(境)外交流學習學生和來華留學雙雙突破2000人大關,國際科研合作持續推進……
日前,上游新聞記者就國際化發展,深度對話西南大學副校長王進軍,看看西南大學的國際化工作,到底藏著什么秘密。
上游新聞:過去幾年來,西南大學國際化事業快速發展,從整體上講,成效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王進軍:過去幾年來,學校國際化工作緊跟國家戰略和學校發展需求,在重點國別和關鍵領域持續用力,形成了良好的對外開放格局,為下一步國際交流與合作打下了較為堅實的基礎。根據分布合理、為我所用的原則,拓展了一大批海外友校資源;學校引育國際教學科研團隊的能力進一步增強;學生赴國(境)外交流學習人數大幅增長;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數量位居西部高校前列,初步具備獨立拓展項目的能力;國際中文教育和海外機構建設成效明顯;來華留學生已建立起較為規范的管理制度,全英文教學的專業和課程數量明顯增長,為來華留學生教育事業發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自2020年1月起,教育部授予學校一定的出訪來訪外事審批權,將進一步促進我校師生國際間流動。
上游新聞:在這一階段的持續用力下,學校的國際化工作有哪些方面實現了重點發展和突破呢?
王進軍:一是國際交流全面擴展,優質資源持續聚集。學校鞏固既有合作伙伴關系,深挖優勢特色學科潛力,厚植對外交流合作基礎,2016年以來學校新簽或續簽校際合作協議140份,重點加強了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合作。截止目前,學校已與43個國家和地區185所大學和科研院所建立合作關系,基本形成了 “以點帶線、線面結合”“強強聯合、優勢互補”的合作格局。自2019年,學校每年舉辦國際課程周,以邀請國外知名專家教授來校授課的方式,集中引進國外優質課程進行全英語教學。
2019年7月,西南大學首屆國際課程周開幕儀式
學生赴國(境)外交流學習
二是合作辦學大步邁進,項目效益逐步凸顯。2016年以來,學校新建1個非獨立法人中外合作辦學機構,3個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在澳大利亞初步創建1個境外辦學機構(擬下設5個高層次人才培養和聯合研究中心,開展科研與博士生聯合培養項目),并與美、英、日等多國世界著名高校初步達成合作辦學意向或開展合作辦學洽談,為下一階段中外合作實現增量奠定基礎。
2016年,西南大學、西澳大學(左三)、塔斯馬尼亞大學(左二)三方校長共同為西塔學院揭牌
三是來華留學蓬勃發展,學生人數屢創新高。學校來華留學事業快速發展,國際學生在校人數在2019年達到1970人,其中學歷生1099人,位居重慶市高校首位,顯著高于全國高校平均水平。2018年通過教育部高等學校來華留學質量認證。實現全英文專業、全英文精品課程零的突破,獲批2門教育部來華留學授課品牌課程。
留學生積極投入學習
上游新聞:諾貝爾獎的頒發是近期的一個熱點話題,聽說學校在專家引智方面也有許多亮點?
王進軍:對,2010年學校首次邀請了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美國普渡大學日本籍根岸英一教授來校訪問。學校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基地總數達到5個。從無到有,新建了5個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日本籍MitaKazuei教授、美國籍Zhou Jiazu教授、比利時籍Guy Smagghe教授分別獲得2016年度、2018年度與2019年度“中國政府友誼獎”。與此同時,學校還積極引進各類海外高層次教學科研人才。
比利時籍專家Guy Smagghe教授獲得“中國政府友誼獎”
上游新聞:國家高度重視教育在中外人文交流以及在“一帶一路”中發揮的作用,請問西南大學在這些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
王進軍:結合“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教育發展不均衡,但資源豐富、互補性強這一特征,學校依托學科優勢,積極探索教育合作新模式。一是打破局限于兩所高校間合作的單一模式,更加注重共建高校教育共同體。2016年以來,學校深挖優勢特色學科潛力,厚植對外交流合作基礎,陸續與20余所“一帶一路”高校簽訂校際合作協議,并在此基礎上,加入了“金磚國家”網絡大學聯盟、“長江-伏爾加河”高校聯盟、“一帶一路”中波大學聯盟、中俄教育類高校聯盟等多個國家/省部級高校聯盟。
二是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高校布局國際中文教育機構,助力民心相通。在建好泰國孔敬大學孔子學院、國光孔子課堂等基礎上,學校依托校際關系和優勢學科資源,積極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立國際中文教育基地。2017年4月學校合作共建的阿布萊汗國際關系與外國語大學孔子學院正式揭牌運營、2017年10月西南大學與俄羅斯雅羅斯拉夫爾國立師范大學共建“中國語言文化教育中心”正式揭牌。此外,學校還與捷克帕拉茨基大學、波蘭西里西亞大學等加強漢語教學、漢碩學生實習基地等方面的合作。
三是構建國家智庫,為人文交流建言獻智。學校立足國際形勢,整合學科資源、校內及國(境)外合作高校或研究機構的相關研究力量,緊扣人文交流戰略實際,成立西南大學國別和區域研究中心,開展智庫研究和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學校先后成立伊朗研究中心、希臘研究中心和俄語國家研究中心,并于2017年獲教育部備案。2020年,學校充分調動、整合校內外研究力量,打破學科壁壘,突出交叉融合,組建了西南大學“一帶一路”研究院,并獲批成為國家民委“一帶一路”國別與區域研究中心。研究院將繼續以高起點、國際化的視野,積極開展學術交流與合作,堅持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并重,注重研究成果的轉化與利用,充分發揮研究院在咨政服務、教學科研、人才培養、國際交流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2017年4月學校合作共建的阿布萊汗國際關系與外國語大學孔子學院揭牌儀式。
學校伊朗研究中心、希臘研究中心和俄語國家研究中心于2017年獲教育部備案。
上游新聞:因疫情等原因,國際關系日趨復雜,您認為會對學校的國際化工作帶來哪些挑戰?
王進軍:受疫情影響,未來幾年高等教育流動性可能大幅下降,國際合作模式可能改變,通過線上獲取資源或成為主要方式之一。近幾年全球化浪潮出現了一股逆流,中國與世界主要發達國家之間競爭加劇,中美科技教育合作遭遇寒流,國際交往與合作不確定性增加,影響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
除了外部因素,學校的內部需求更高。學校國際化發展還需進一步提質增效。學校國際化發展取得“量”的積累,但“質”的飛躍,對學校國際化的整體謀劃提出了更高要求。國際化工作已納入各二級單位考核指標,修學國際學分已成為本科學生畢業的必要條件,需要匹配更加豐富多元的優質教育資源,因此對國際化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上游新聞:目前,全國上下都在制定“十四五”規劃,請您談談學校下一步國際化工作的計劃?
王進軍:高等教育國際化是建設現代高水平大學的必由之路,不斷擴大對外開放是加快學校發展的戰略舉措。我們目前正在制定學校“十四五”規劃,國際化是“雙一流”建設和學校事業發展的重要抓手。可以說,“十三五”期間,學校國際化工作實現了提速增量,那么,“十四五”期間,學校國際化工作將聚焦“提質增效”,助力學校加快建成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我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推進:
一是實施國際化人才培養提質計劃,著力拓寬學生國際視野,強化“中外合作辦學”的示范引領,以“學行天下——國際課程學分項目”為抓手,點面結合,推動學校國際化人才培養再上臺階;二是實施國際學生培養提質計劃,著力打造“留學西大”品牌,按照“明確目標,理順關系,內涵發展,提質增效”的工作思路,全面提升國際學生教育培養管理水平;三是實施國際化師資建設提質計劃,著力國際化隊伍建設,繼續加大“引進來”“送出去”力度,推動學校師資和管理干部國際化能力提升;四是實施國際科研合作增效計劃,著力國際科研協同,積極搭建高水平國際科研合作平臺,建設服務“一帶一路”戰略高端國際智庫,推動學??蒲袊H合作大發展。五是實施國際化人文交流增效計劃,著力深化中外人文交流,積極國際中文教育,加強國際中文教育機構建設和內涵發展,促進中外民心相通和文明互鑒。
國際化工作最重要的就是各種資源,西南大學將繼續著力優化對外開放整體布局,不斷擴大學校國際“朋友圈”,推動學校全球伙伴關系網提檔升級。在此基礎上,學校將不斷提高國際化辦學水平,形成一流開放格局,助力學校在2025年建成特色鮮明的高水平綜合大學,為2035 年基本建成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