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五七年,我懷著新奇和十分想往的心情,踏進了母校——西南師范學院,一九八六年,我又以戀戀不舍的復雜心情,離開母校去成都工作,我在母校學習和工作了近三十年的時間。這三十年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三十年,我的前半生是在母校度過的。
在這三十年中,我經歷了在地理系和文科教師進修班的兩個讀書階段,老師教予我知識,在老師的教育下我確立了自己的人生,懂得了如何做人處事的原則和方法,老師對學生那種嘔心瀝血的教育教學,為人師表的高尚品格,至今我都還有非常深刻的印象,這種印象實際是為我后來做人在心中樹立了一面無形的道德旗幟,隨時都在影響著我。所有這些都是我一生用之不竭的寶貴財富。畢業留校工作后,是組織的培養,大家的幫助,使我逐漸學會了應該怎樣工作,怎樣當好一個干部,實現了我由學生到國家干部的轉變。我曾先后在母校兩個系做黨總支書記,我不懂兩系的專業,怎么圍繞業務做好黨的工作,都是在老師和同事們出主意提建議的支持幫助下,得以進行的,在工作中我與他們形成了既依靠又服務的關系,向他們學習了很多好思想好作風。如果說我這一生還能勝任或基本勝任自己從事的工作的話,最重要的是母校培養教育打下了好的基礎,為此,我要真誠地感謝母校,感恩老師。這里,我還想說一個很有趣的巧合,我在母校讀書期間,任過系團總支宣傳委員兼系報先鋒報的社長,而我工作的最后真的是在一家省級黨報社社長崗位退休。這使我產生了這樣的感覺,假若沒有當年這種社團活動,也許就沒有后來我在報社的工作。
我是在母校這塊土地上成長起來并參加工作的,同時,我又見證和參與過一些母校的發展變化,親眼看到美麗校園中,許多花草樹木由小長大開花結果,好像它們在滋潤著我一起成長一樣,因此,我對母校有著特別深厚的感情。到成都工作后,較長時間我都有一種感情上的不適應,以致出現到了新單位,還提出回母校工作的要求。在愿望不能實現后,我只好安心下來全身心投入我后半生的工作,但新工作對我是一個新挑戰,尤其新聞事業,隔行如隔山,我面臨很多新情況、新困難,怎么面對,首先,我恭恭敬敬向報社的編輯記者們學習請教,與他們交朋友,同時,認認真真學習研究有關書籍資料,努力使自己盡快適應新工作的新要求。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基本上熟悉了本職工作,也非常熱愛了我從事的事業,還生活在成都這個人稱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但是,我還是情系母校,有一種懷舊的情懷,懷念在母校的往事、懷念與老師同事們的相處,許多情景常常在夢中出現。我是北碚人,母校就座落在我的家鄉,這可能是使我對母校多了一份情誼。我曾經多次收到母校寄來的校報,每次都感到很親切,因為這是帶來了母校和家鄉的信息,因此,我總是一口氣將四個版的文章讀完,并把內容向校友傳遞,向別人宣傳。現在,我是母校一位退了休的老學生了,但是,情系母校的感情沒有退,我同樣熱愛今天的母校——西南大學。我祝賀母校取得的新發展新成就,并祝愿母校學術思想更加活躍,求知求新的氛圍更加濃厚,教育教學質量更高,不斷創造學校品牌,把西南大學越辦越好。
汪興高
2008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