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軍|在世界的舞臺上講好中國故事
耿軍,西南大學國際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副書記、紀委書記、副院長(兼),2009年從教至今。
耿軍是中外媒體上的“老面孔”,2023年的春節,他的名字又一次出現在主流媒體上,在那篇題為《以食會友,中泰人民的心越走越近》的報道中,人民日報記者詳細介紹了耿軍在泰國孔子學院中國廚房舉辦的春節聯歡活動:“9個專業廚房工作間同時開火”、“中泰師生近百人齊聚一堂”,銀耳桂花湯、藤椒魚、三鮮餃……一道道中國美食讓“中泰師生沉浸在濃濃的中國年味之中,以食會友,兩國人民的心也越走越近。”
五年前,在泰國孔敬大學孔子學院中方院長的選拔中,面試官曾讓耿軍談一談“孔子學院的使命”,這位溫潤儒雅的國際中文老師當即作出了堅定的回答:
“講好中國故事,傳遞中國聲音,展示中國形象。”
(一)搭建傳播學術聲音的平臺
2019年底,耿軍準備前往泰國孔敬大學孔子學院赴任時,全球爆發了新冠疫情。疫情肆虐,孔子學院院長交接工作遲遲無法進行,加之一些西方媒體又借機抹黑中國,孔子學院在內憂外患中陷入了發展困境。
見此情形,耿軍毅然決定逆風前行。2021年初,海外新冠疫情發展情勢尚不明朗,耿軍卻坐上了前往泰國的班機,只身奔赴孔子學院。
孔子學院應該怎樣提質增效、轉型升級呢?對于孔子學院的發展謀劃,耿軍沒有被動等待。早在未到泰國之前,他一直積極關注輿論,認真思考發展方向:“很多人覺得我們(孔子學院)不是一個學術機構,所以我想針對這點做一些讓別人挑不出毛病的事。”經過深思熟慮,耿軍決定申辦學術期刊,希望通過將學術成果綻放在世人眼前,逐步消除外界對孔子學院的質疑和偏見。落地泰國后,他第一時間投入到刊物創辦中。
經過一年努力,2021年12月底,《漢學與國際中文教育》正式創刊,2022年6月,該刊在 ThaiJO(泰國核心期刊在線檢索平臺)正式發行。
作為國際中文教育專業學術期刊,《漢學與國際中文教育》自創辦之初便廣受關注,先后被人民網、學習強國等中央級媒體報道。不過,最讓耿軍激動的是,包括國際中文教育領域知名專家、北京語言大學教授劉珣先生在內的許多知名學者也紛紛投來稿件表示支持,這更增強了耿軍辦好刊物的決心和信心。
學習強國和人民網對《漢學與國際中文教育》期刊的報道(圖源官網截圖)
耿軍精心策劃每期刊物,以首期為例,他定義了專題為“亞洲中文教育國際論壇專刊”,成功匯集了來自韓國、越南、新加坡、泰國等國家學者的精彩論文共10篇。這些文章深入剖析了中文教學、漢語考試、中文教材等諸多論題,融合了思想深度與數據支撐,呈現出理論與實證的卓越結合,充分踐行了“推進漢學研究與國際中文教育事業發展”的辦刊宗旨。
“本刊星星之火,《連山》《歸藏》自不敢比,‘藏之名山’,或為奢望;‘持以蓋醬’,亦不失其用耳!日后倘能有所發展,必將以傳之同好,則幸甚至哉!”耿軍認真地寫下了發刊詞。
(二)講故事,關鍵是要講文化
孔子學院的工作重點是國際中文教育,顧名思義,就是要教母語不是漢語的外國人學習漢語。
語言是交流的工具和文化的載體,國際中文教育是語言教學,更是文化教學。在本就熱愛傳統文化的耿軍看來,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大有可講之處。
在孔敬大學孔子學院為丹坤通中學舉辦的“四時·中國”主題漢語營中,耿軍選擇了描風箏、折荷花、繪中國畫、剪紙四大中國特色文化活動。圍繞中國傳統文化元素,采取輕松的游戲形式進行示范教學,吸引了不少泰國學生,許多人直呼中國文化“妙趣橫生”。
“民以食為天”,中國廚房特色文化項目堪稱孔子學院最亮麗的名片。2022年6月,孔子學院舉辦了端午節“樂在其粽”主題活動,耿軍帶著泰國學生親手制作粽子。從粽葉的選擇與清洗、到餡料的加工與搭配、再到裹粽與捆繩——看似簡單的步驟難倒了不少學員:“雖然泰國也有類似的芭蕉粽,但制作手法完全不同。”特殊班的學生陳德宗(Mr.Wongwiwat Tassaneeyakul)一邊制作粽子一邊感慨。而在制粽的體驗中,學生還從耿軍那里習得了屈原精神和端午內涵。
兩年間,耿軍組織、舉辦的各類活動,如“漢語橋-心連心”泰國南部優秀生中華才藝營、泰國鄉村學校漢語教學調查走訪等,輻射范圍超過了135000人/次,累計吸引泰國南部13所學校及教育機構超過6000名師生參加。
近年來,隨著社交媒體在跨文化傳播領域影響力的不斷攀升,勤于思考的耿軍敏銳意識到,如果能融合新媒體教學,一定能讓“中國故事”煥發出更強大的生命力。
2022年9月,耿軍和同事聯合泰國文化部在孔子學院首創“中文+新媒體”人才培訓項目,通過新媒體理念與技術教學,提升泰國學生用鏡頭記錄中泰文化生活場景、用中文講述中泰友好交往故事的能力。
談及項目設立初衷,耿軍告訴我們,他希望同學們“不僅能以他者視角講述當下鮮活的中國故事、展現立體全面的現代中國形象,還能以媒為介,聯通中泰友好未來。”
在首屆“中文+新媒體”短視頻創作分享暨作品展映會上,五組學生創作團隊根據泰國文化部提出的“泰國文化5F”理念,在飲食(Food)、電影(Film)、時裝(Fashion)、傳統游戲(Fighting)、傳統節日(Festival)五大主題中擇取題材,通過利落的剪輯,呈現出他們心中真實、別致的中泰特色文化和生活——這個從當下現實生活細節中發掘出的項目,因其貼近性和趣味性再一次得到了人民網的宣傳與報道。
“作為一個中國人,要講好中國故事,主要在自己。你要相信中國故事,并且愿意用自己的經歷去展示它。”談到講好中國故事的技巧,耿軍總結說,“只要我們把這些真實的東西,通過有效的途徑傳遞給外界,一定會改變外界對中國的看法。”
中泰雙方在崗教師合影,左五為耿軍
(三)未來,追夢不止步
2023年2月,耿軍任期結束,孔敬大學孔子學院全體中泰教師和員工為他舉行了離任歡送會。新任中方院長張家政先生用“感動”“感謝”“祝愿”三個詞分別表達了對耿軍疫情期間逆行的感動、攻堅克難取得成績的感謝和回國發展的祝愿,和耿軍一起工作的同事們也寫下“莫道佛國無柳色,巴渝春綠已千山”的動人詩句贈與耿軍。
回國后,耿軍堅守國際中文教育陣地,繼續默默關注著孔子學院的發展。
“國內對國際中文教師的培養一直都是‘以我為主’,只有深入到一線才能發現對方的實際需求。”耿軍說,“怎樣更好地契合當地實際,進一步做好本土化教學,我們可以在這方面多努力。”
回顧兩年多的泰國時光,一幕幕生動的場景涌上耿軍心頭:過年時中泰友人圍爐共裹餃子的溫馨、從來不吃肥肉的泰方校長助理竟對耿軍親手烹飪的紅燒肉情有獨鐘,將他做的紅燒肉打包帶走……這些點滴匯聚成一幅跨文化交流的美麗畫卷,見證了中國與泰國深厚的友誼與文化融合。
“希望未來能有機會去更多國家了解當地的中文教學情況,把我們的理念傳遞給他們。”耿軍意猶未盡。
在泰國,耿軍正在閱讀《習近平談治國理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