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清華|把家鄉的學生帶出去
何清華,西南大學“含弘優青崗”教授、博士生導師,心理學部國際合作與交流中心主任,2013年任教至今。
心理學部往北100米左右,坐落著一棟鮮為外人熟知的建筑。白色的樓身掩藏在樹林深處,沐浴著和煦的陽光,樓體若隱若現,靜謐又獨立——這是心理學部的成像中心,也是何清華平時辦公和實驗的場所。
(一)回到家鄉去
何清華是重慶銅梁人。2001年,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北京師范大學應用心理學專業,在求知的征途中,他逐漸對腦科學研究產生了濃厚興趣。
21世紀初,腦科學研究在國內尚處于起步階段,為深入探尋知識前沿,2008年9月,獲得北師大博士學位的何清華前往美國南加州大學繼續訪學深造。
志士恒不屈,攀登必絕頂,追夢者從來不會停下前進的腳步。2011年,何清華競聘上美國南加州大學腦與創造力研究所研究助理,緊跟著又申請上博士后,追隨該所Antoine Bechara教授從事博士后研究。那時,何清華的妻子剛在國內考取了公務員,為了支持愛人逐夢科研之旅,她放棄了穩定的工作,來到了洛杉磯。
博士后出站,兩個選擇擺在了何清華面前:一是選擇待在舒適區域,留美獨立執教,或直接加入合作導師團隊,成為其團隊核心成員;二是回國“從頭開始”,為國內腦科學研究發展助力。何清華沒有猶豫,他帶著妻兒,回到家鄉,在這片土地上重新出發,為國內腦科學研究的蓬勃發展添磚加瓦。
2013年10月,何清華進入西南大學,投身教育事業,開啟教書育人之路。從站上講臺的那一刻起,何清華便立志要將多年所學教授給家鄉的年輕人,培養一批具有民族自信、國際視野的青年人才。
何清華與導師Antoine bechara教授合影,右一為何清華
(二)以合作項目育國際人才
2015年,西南大學與澳大利亞國立大學聯合舉辦的心理學專業本科教育項目開始招收首屆本科生,何清華作為心理學部國際合作與交流中心主任肩負起中外合作辦學的重任。
一個新項目的孵化往往蘊含著無限挑戰。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心理學專業與西南大學心理學專業國際排名懸殊,澳方在合作之初較為強勢。同時,由于不了解中式教學環境,澳方明確要求不能在晚上或周末給委派的老師安排工作。
何清華團隊為此與對方進行了數十次磋商,從課程設計到教學大綱,團隊逐步推進和完善雙軌制教學管理各項工作。
在何清華團隊的努力下,該項目不僅成功落地,還分別在2018年、2019年入選了重慶市首批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項目、“雙萬計劃”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項目。“我們完全是在碰撞中走向融合,在探索中形成項目特色,慢慢摸索出了一條更適用于心理學部中外合辦項目、更有利于培養國際化優秀人才的辦學道路。”何清華說。
心理學中外合辦項目2023級本科生新生見面會合影,一排左四為何清華
如今,中心蓄勢待發,目標也隨之升華:繼續完善本-碩-博一體化的國際化心理學人才培養體系,全力解決學生就業問題,努力提高本科生國際化交流率,打造中外合作項目的口碑,吸引更多優質生源。
“我們期待能夠和更多世界一流高校建立聯盟,讓學生有更多選擇和更好發展。”何清華憧憬道,“通過這個項目,得到更好教育的碩博畢業生如果能夠把在國外接觸到的資源帶回來反哺母校,我們就可以建立更加廣泛與多元的國際合作了。”
項目落地后,何清華并未止步于此,繼續致力于解決學生們對項目的認知問題。他深知,并非所有人都能立即理解并接受項目的安排,他誨人不倦,給予了一場又一場真誠而實用的宣講,幫助學生深入理解項目、融入項目并實現個人的成長與發展。
在他看來,項目專業方向明確,又有“211”+國際頂尖專業加持,“性價比”顯而易見:“在一個如此優質的項目中,如果不去享受它的資源,就是一種浪費。”
面對心存疑慮的同學,何清華細心提供個性化方案;面對已經去到海外的學生,何清華堅持遠程陪伴和指導,并給有申請攻讀碩博需求的學生寄出了一封又一封推薦信,他用精心抒寫的文字,將學生的才華與潛力道出,以自己的聲音為他們的夢想加油助陣。這些推薦信承載了何清華對學生們的贊許和鼓勵,如同一束明亮的燈塔,照亮著學生們前行的道路,給予他們信心和勇氣,讓他們敢于追逐心中的遠方。
中心的成績有目共睹。當被問到育人成效時,何清華脫口而出:“整個專業有一半的同學選擇赴澳留學,其余則留在西南大學完成中外合辦課程。赴澳留學的學生中有80%至90%的同學能夠申請到國外優秀高校深造,特別突出的還能申請到牛津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墨爾本大學、悉尼大學等世界一流大學的學習機會。”
何清華去澳大利亞看望中外合作辦學學生的留影,一排左五為何清華
(三)抵達目的地的道路不止一條
關于育人理念,何清華的觀點是:“教師應該全心全力支持年輕人。”在何清華心里,有著大好年華的年輕人既是學術創新的好苗子,也是鉆研學術的主力軍。
戚婭瑋是西南大學2022級心理學博士,由于缺少論文成果,她申請讀博時幾乎被所有導師拒之門外。就在這時,何清華的一封回信像燈塔一樣給她帶來了希望,這雖然還是一封婉拒信,但言語間全是對年輕人的真摯鼓舞。陷入迷茫和焦慮的戚婭瑋趕緊聯系了何清華,表達了自己想做科研助理的愿望。
何清華深切感受到了她的真誠與努力,接納她成為中心的科研助理。來到中心后,戚婭瑋進步飛速,她不僅成功發表了文章,還順利成為“何門弟子”。
“何老師會認真回復每一位同學的消息,以及每一位同學的郵件。”說到這里,戚婭瑋眼眶濕潤了,“他全力支持我的學習,從沒讓我以助理身份做過任何雜活,為我營造了一個純凈的學習環境。”
在腦成像中心二樓,何清華還為所有研究生設立了單獨的工位,并提供書籍、數據庫、培訓視頻等資源,支持學生“想學就學”。如果學生感興趣的方向不在自己擅長的領域,何清華也會傾心為他們尋覓合適的指導老師,不遺余力地為他們開啟學術探索之門。
和學生們合影,手拿捧花者為何清華
9年過去了,中心已走出數千名本科生、碩士生和博士生。談到這些學生,何清華難掩笑容:“我祝愿同學們在自己探索的領域內行穩致遠,盡展風華,同時,我也歡迎同學們回到西南大學心理學部,用心奉獻,我們一起共同在教書育人的征程上砥礪前行,用智慧和愛心滋潤每一顆年輕心靈,共同譜寫教育事業的壯麗樂章,成就更加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