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孝均|帶著學生接“地”氣

石孝均,西南大學資源環境學院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1989年從教至今。
說起對自己影響深遠的老師,石孝均提到了被譽為“大地之子”的侯光炯院士。“讀研時,侯老給大家上課,除了講理論,更多講生產中的實際問題”,石孝均回憶說,“侯老長期蹲點四川長寧農村,即使在病重期間也沒有停止工作,直至去世。”
侯老的言傳身教,鍛造出石孝均“接地氣”的品格,接過前輩們的教書棒,她也將自己深深扎根于土地之中。
(一)將理論運用到農業生產一線
1989年前后,全國準備建立九個國家級土壤肥力監測基地。西南地區因集中分布著蘊含豐富礦物質的紫色土壤,被選為九個建立點之一。而在國外,類似的土壤監測機構早在1843年就已建立。有感于本地土壤研究的滯后性與重要性,碩士畢業的石孝均毅然放棄了推免深造的機會,選擇了留校工作,“土壤研究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基地剛建立,需要人”。
這一留,就是三十五年。
“我的第一堂課,是給農業生產技術人員上的”,石孝均腦海中清晰地浮現出當年上課的情景,“他們對知識非常渴求,課堂氣氛非常活躍,經常提問,有些問題當時我不知道怎么解答,感到很窘迫,課后我一定去弄清楚,再給他們講明白、講透徹。我自己也通過這個過程學到了很多,真正把理論運用到農業生產中。”
回想起侯老的教誨,石孝均敏銳地意識到,上課不能照本宣科,應該幫助技術人員和農民解決生產中的實際問題。秉承著“不去調研就不清楚”的理念,石孝均走向農業生產一線,將理論與實際生產緊密結合起來。
對于下地調研和培訓而言,最大的挑戰就是要贏得老百姓的信任。石孝均的辦法是“讓他們親眼見到培訓與指導的成效。”在蒲江,石孝均帶著團隊親自動手在一塊地里種植了柑橘,秋冬季節柑橘成熟時,她便邀請一些經驗豐富的老農來采摘和品嘗,品相好、味道好、產量也不錯,很快贏得了當地農民的信任,最后,甚至連腿腳不便的老農都會拄著拐杖來聽她的培訓。
在深耕過的水稻、煙草、柑橘、綠肥等領域,石孝均始終踐行“知行合一”的理念。培訓前,她會先下地查看不同農田的各種問題,再提供針對性的指導。“我每次培訓結束后,老百姓是不會讓我走的,他們會一直圍著我問問題”,石孝均開懷地笑起來,“得到老百姓的認可,我很自豪”。

石孝均在田間為農民做培訓
(二)在實踐中探索教學真經
關于如何將理論與生產相結合融入到教育教學中,石孝均也琢磨出了一套獨特的方法。
在她的研究生尚未入校時,她就會主動聯系他們,安排他們跟隨師兄師姐下鄉調研,讓他們提前在調研中了解農村、發現問題。石孝均認為,圍繞發現的問題查找資料,學生才能更好地選出需要細讀的文獻,找到解決方案,這不僅能幫助學生確定論文選題,還能有效提升科研能力;學生只有了解民生,才會覺得學的知識有用,才會真正喜歡上農業這個學科。
石孝均要求學生在調研期間每天撰寫日志。“一開始學生們覺得很困難,不知道寫什么,很久才憋出幾十個字。”石孝均露出可愛的笑容,“幾個月后就熟練多了,四百字以上的配圖日志,最快的能十分鐘左右寫完。”通過仔細閱讀日志,她能很快發現學生的問題,從而有的放矢地進行指導。在她的悉心指導和精心培養下,她的學生們在研究生一年級科研能力就得到大幅提升。

石孝均指導學生研究禾本科牧草
2009年,為響應國家號召,石孝均開始實踐“雙導師制”,進行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工作。最初,“雙導師制”只有兩位導師,校內導師主要負責指導理論,校外導師(專業技術人員)主要負責指導實踐。隨著教育教學工作的深入推進,富有責任感的老師們開始“越界”培養學生。2012年開始,石孝均將“雙導師制”完善為多主體指導模式,以問題為導向,讓不同的學生和導師匯集在一起探討、學習。15年來,“雙導師制”培養出70余名研究生,其中2人獲得國家獎學金,20余人獲得重慶市和學校頒發的各類獎勵和榮譽。
在觀察學生調研的過程中,石孝均還注意到一個問題:研究生的知識雖精不廣,無法全面解答農民的問題,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彼此之間的信任感建立。為解決這一問題,石孝均團隊提出了“新型農業復合型人才培養方案”,“最重要的是強化人文素養和多學科專業知識融合,拓寬專業學位研究生知識面,便于更好回答農民的各種問題。”為落實該方案,石孝均邀請校外行業專家講授包括行業相關政策在內的基礎知識,打通不同學科課程間的壁壘。
辛勤的付出終會有收獲。2022年1月,石孝均帶領團隊榮獲全國農業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教學成果一等獎。
(三)以人為本育西大人才
三十余年光陰荏苒,秉持“以人為本”育人理念的石孝均收獲了一個個成才的學生:
2010級研究生鐘帥,現在是廣東煙草企業的中層管理人員;
2011級研究生韓曉斌,來自農村,讀書時向石孝均坦言“在開展研究任務的同時,希望老師考慮一些補貼”。石孝均隨即為他發放了下鄉調研補貼,50元一天,一個月1500元。有了補貼,韓曉斌不僅能定期給家里寄錢,到畢業時自己還攢了近兩萬元,工作的勁頭更足了。這位特別能吃苦的孩子被招聘進入煙草科學研究所從事煙草研究工作,現在已是一個研究小組的領頭人;
2021級研究生李棟和張麗君是石孝均的“得意門生”,兩人在丹棱科技小院做調研工作,一待就是508天。2022年丹棱地區遭遇了干旱氣候,柑橘出現大面積日灼病,表皮曬傷,經驗不足的兩人聯系了石孝均。在老師的遠程指導下,他們學會了安裝噴灌設備,控制水量,最后運用噴灌技術將丹棱科技小院柑橘日灼病率從40%降到了10%,基本解決了干旱危機,之后,越來越多的當地農民自發找他們學習噴灌技術。嚴師出高徒,李棟和張麗君帶領丹棱縣種植柑橘品種“不知火”,畝產大幅提高,為鄉村振興貢獻了實質性的成果與顯著效益,他們獲得了“最美研究生”等一系列榮譽,多次被央視、人民日報、新華日報等國家級媒體報道。
……

與學生一起收獲試驗地柑橘,圖中左二為石孝均
在石孝均的辦公桌上、柜子里,整齊地擺放著一些小物件:一排憨態可掬的西游記師徒四人的彩色石雕、一壺顏色鮮亮的紅茶、一只紅色的兔子玩偶……它們是學生畢業后送給老師的小禮物,被石孝均視為寶貝一樣,放在每天都能看到的地方。“看到它們,我就想起和學生們在一起的時光,自己特別開心,想著一定要把學生教好,讓他們為國家為社會做有用的事情。”
石孝均的朋友圈信息不多,幾乎全部是與西南大學有關的文章,她的手機殼上也貼著西大校徽磁吸貼:“學校見證了我從一個小姑娘、一個科研小白再到如今做出一些成果的二級教授,我也見證了學校的發展。我把學校當成自己的家,我所有的成果都離不開學校的培養和支持,學校的每一個微小變化和進步都讓我很興奮。”“一代一代西大人的不懈努力和堅守,鑄就了西大的今天。我相信,西南大學一定會越來越好的。”石孝均充滿希望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