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學校土壤肥料學教師團隊入選第二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這是一支教學、科研、實踐緊密結合的老中青團隊,團隊由22名教師組成,其中正高職稱10名、博士生導師9人,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1名,農業科研杰出人才1名,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2名,重慶英才計劃創新創業領軍人才1名,重慶市巴渝學者青年學者1名,重慶市學術技術帶頭人6名,曾先后入選“重慶市高等學校市級教學團隊”、科技部“三峽庫區面源污染防控”重點領域創新團隊和“重慶市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是農業農村部西南耕地保育重點實驗室的核心支撐團隊。

“大地之子“:把論文寫在廣袤的大地上
土壤肥料學教師團隊始建于1952年,團隊創建人“大地之子”、中國科學院侯光炯院士在入黨之際寫下:“從今天起,我把我的智慧、生命和力量都交給黨”,從此,“腳踩大地、奉獻生命”便成為了團隊的精神風向標。
自上個世紀80年代初以來,團隊負責人謝德體教授主要從事土壤學、土壤肥力、生態農業、生態環境建設、資源與管理等領域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在侯光炯院士“精心教書、誠心育人、實踐創新、造福民生”精神的深刻影響下,經過30余年的執著追求與辛勤耕耘,他形成了“踏實勤奮、求實創新”的治學態度,“寬厚待人、嚴于律己”的做人態度。謝德體教授帶領團隊攻堅克難,承擔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項目120余項,新增項目經費2.2億元;發表學術論文1000多篇,其中有400余篇發表在國際期刊上,獲得國家發明專利27項,發布地方標準2項,獲得省部級以上科研成果獎勵6項。
把實驗室搬到土地里,把論文寫在大地上。團隊教師深入田間,將課堂教學與實踐相結合,指導學生完成大量高質量論文,多篇論文被評為重慶市優秀學位論文;同時,指導學生獲得多項科技創新項目。謝德體教授指導的項目在第六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獲銀獎、“航天科工杯”第七屆“創青春”創新創業大賽中獲全國賽金獎。
為打通農業科技落地最后一公里,團隊與四川、貴州、云南等地合作建設6個科技小院,指導研究生深入生產一線,研發新技術新產品15項,形成綠色生產技術模式5套,開展培訓和觀摩90余場次,培訓農戶2.3萬人次,為農民節本增收2.1億元,有力助推鄉村振興。謝德體教授長期帶領團隊成員駐扎西南農村和生產第一線,足跡遍及上千個鄉鎮,培訓農民和基層技術人員上萬人次,開挖土壤剖面數百個,建立耕地質量提升示范片上百個點次,是名副其實的“大地之子”。

“躬身之師”:把教育烙進學生的心靈里
“只有把教育的根深深扎進土地,才能培養出國家需要的人才。”這是謝德體教授的座右銘。他始終牢記“金山銀山論”,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培養“家國情懷”和“三農情懷”,引導學生將個人發展和民族復興相結合。
近年來,為了在本科生中培養資源環境類創新型人才,謝德體教授躬親示范,在學院設立了“光炯創新實驗班”,他主動擔任學業導師,努力培養創新型人才,讀研深造率達50%-70%。謝德體教授主編的土壤學和土壤肥料學成為全國規劃統編教材,土壤肥料學成為全國精品課程和公開視頻課程,土壤肥料學教學團隊成為市級教學團隊和首批重慶市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主持申報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成為國家特色專業。
團隊非常注重對學生實踐技能的提高。針對一些學生實踐知識少的缺點,謝德體教授常常不辭辛苦,在課堂講述的基礎上,帶領同學們到野外,到農村去考察地質地貌,熟悉土壤類型和植被分布等,既提高同學對土壤科學的興趣,又豐富他們的知識,提高能力。“教書育人,為人師表”,團隊每一位教師都牢記著這樣的信條。無論多忙,他們總是抽出時間認真備課,從不馬虎應付。謝德體教授的課后總是能迎來熱烈的掌聲,這已成為謝德體上課特有的景觀。
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團隊教師也注重用自己的言行舉止影響學生,嚴格要求學生不僅要學會做學問,而且還要學會做人,做一個人格高尚的人,而對于有經濟困難的研究生總是設法幫助,甚至慷慨解囊,從不圖任何回報,表現出難得的謙遜和大度。2018年,謝德體教授將首屆西南大學唐立新優秀學者獎一等獎的20萬獎金無償捐贈給侯光炯獎勵基金。在指導研究生進行科學試驗、野外采樣時,在農村向農民群眾傳授科學技術時,從不僅僅停留在口頭傳授,經常脫下鞋、卷起褲腿下田親自操作示范。

“興國之士”:把小我匯入興農的大愛中
土壤肥料學團隊以“助力鄉村振興”為己任,竭盡全力將研究成果推廣到山區中去。團隊始終認為運用科技的力量幫助貧困農民群眾脫貧致富是農業教育和科技工作者的職責。西南是一個多山的地區,巖溶山地占整個土地面積大,存在生態脆弱和石漠化的嚴峻問題,直接制約了山區農民群眾的生產發展,也威脅著三峽庫區的生態安全。近幾年,在謝德體教授的帶領下,研究團隊對巖溶山地脆弱生態過程及恢復技術進行系統研究,研究成果對促進山區經濟的發展和生態建設起到巨大作用。
由于長期深入貧困山區從事科學研究和考察調研,當地不少農村基層干部和農民群眾都知道西南大學的謝德體教授知識淵博、平易近人、樂于助人,他時常會接到來自貧困山區農村基層干部和農民群眾的技術求助電話,無論再忙,他都會設法給予指導,或者委托同事、學生給予幫助和指導,也時常會收到來自貧困山區農民群眾的求助信件,他也會抽空閱讀,設法幫助,甚至安排學生寄去資料。2016年,謝德體教授被聘為民革中央脫貧攻堅民主監督領導小組成員、貴州遵義脫貧攻堅民主監督組長,為脫貧攻堅建言獻策。
扶貧先扶智,振興先振志,團隊不僅在科技成果上助力鄉村振興,也在為培養鄉村學生成長成才,以培養人才助力鄉村振興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團隊帶領的研究生就業率為100%,本科生超過99%,考研率高達80%。畢業生中有31.5%就業于西部,7.9%在中部就業,17.4%就業于基層單位。團隊培養的劉吉振博士擔任重慶市巫溪縣漁沙村第一書記,帶領183戶貧困戶脫貧,被譽為“科技大使”;廖和平博士被譽為脫貧攻堅的“質檢儀”,深入重慶、貴州等地3000多個行政村,開展精準扶貧工作成效第三方評估,撰寫報告和建議累計105份、315萬字。二人均獲 “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榮譽稱號。
一個人能鍛造一支精良的隊伍,一支精良的隊伍能照亮一片廣闊的天地,有土壤肥料學團隊在前方耕地拓土,西南大學師生將在榜樣的指引下引吭高歌、奮勇向前!